(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yijiutaosheng.blogspot.com/) 西方色彩构成学在现代书画装裱款式设计上的应用 张 羽 (吉林艺术学院·美术学院·2002级古画修复与装裱·吉林·长春 130021) 【内容提要】 追溯中国画装裱款式的雏形, 尝试着对今后书画装裱款式的可行性畅想-结合近代--西方的色彩构图学、透视学在书画款式设计上的应用。并通过对日本书画装裱款式的关注,以具体实例(中日书画作品装裱款式为实例)进行浅简例证、对比与分析,来证明其理论的可行性。 但在修复古旧书画的时候对于以上学术的运用应更为谨慎,总结近两千年以来各个时期书画装裱款式的特点、为求再现古籍书画当年的真实原貌,在重装古旧书画的时候应以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作为标准,尽可能尊重历史。 通过对以上阐述,希望能对祖国珍贵文物的保护、鉴赏和今后书画装裱款式的发展方面做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 而对于图例方面,将以powerpoint的格式或prontpage的格式进行。 【关键词】:书画装裱 款式 修旧如旧 对比 【正文】: 书画装裱艺术流传至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,它不仅是一种保护古书画籍的一个工具媒介,而已经是升华到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、传播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艺术范畴。正如古语所注:“书画装裱艺术肇始于秦汉,形成于六朝,发展于隋唐,精于两宋,衰于元代,明清聊有再兴。”但真正的书画装裱艺术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:1972-1974年南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为伊始。因为当时的帛画已有天杆,两端还有穗,因而称之为装潢之始。 从唐代开始,对装裱的用料就十分讲究了,品种也很多、如在宋代绍兴御府就规定---一种绫锦,只能裱某一品级、某一朝代的作品,而不顾其作品色彩和谐的需要,虽然方便了很好的区别书画的类别,但对书画本身的艺术表现是不可取的,待到现代可用的装裱材料如:各种绫锦等,却已是屈指可数了。尽管如此,我也应改变那种只用淡青或米色绫绢进行装裱的习惯,以便使装裱出的书画作品的色调更加和谐,更富美感。 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很注重绫绢的色彩与画面之和谐。他的某些作品就曾用磁青色的绫绢装裱,其效果是使画面增加了明快感。这也正是说明装裱时色彩的配制对作品的重大作用、一、对现今书画装裱款式设计的可行性畅想 自古以来,画心配料、配色方面就是考验裱者鉴赏能力的步骤,不仅是画心的另一种延展,更是裱者对其作品的再次创作。而一直以来这项工序却都只局限于裱者个人的喜好、个人的审美观点来进行配制,只是用一种模糊的知觉感来“评配”。而要想把它配制的完美,就需要裱者具有很深厚的书画鉴评功底,需做到与画者的作品境意相通,才能真正的达到配色的完美。 统观现今中国装裱行业,虽说在样式上有过一些改进,但对于用料色彩与形制方面呢?还是十分有局限性。既然已说明装裱是对艺术品的艺术再创造、再延展,那为何不能对其色彩的运用再“大胆”一点呢?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我个人总结为一下几点:1、 在这项艺术“传承”的过程中,他本身的使命就是一个“复旧“的事物。所以在运用时就受到很大的束缚。2、 师与徒在传授过程中,对于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却是少之又少,而这本身不是老一辈装裱师傅的问题,而这是历史的遗留问题。3、 因为在学艺时这就是个盲点,所以在以后的探索之路上更是迷途不知门径了。4、 又因为没有相关的,有力的知识来为依托,进而就算有想法,但却没有科学的原理支撑,使其在尝试时走弯路,或不自信,也使其不得而终。也正因为如此,使得很多人都已经不太注重这个方面,冥冥中就已把自己跌入到了“工匠艺人”的漩涡之中。 而对于这方面的学术,在西方早已出现,英文名:Interaction of color、中文译为:色彩的相互作用,简称:色彩构成。一种研究人类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创造,即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,运用心理物理学的原理去发现、把握和创造尽可能美的效果。一般将配色分成三类要素:光学要素(明度、色相、彩度)、存在条件(面积、形状、位置、肌理)、心理要素(冷暖、进退、轻重、软硬、朴素华丽等)。画者绘画的过程中是以主观的感受为中心,有时更追求色彩的偶然性,所以创作时就都是比较随意、自由。而对于装裱者是在此基础上来进行配色,它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。(以下项目需依附于课件演示、)二.西方学术在现代书画装裱款式设计上的应用。(色彩构成篇) (以下颜色说明均有色彩插图相匹配,请见附件) 以下为笔者本人的浅显见解,只在参考。 色彩是有感情的,人们看到色彩时的心理效果。即某个色对观看者所引起的情绪变化。由于色的特性,及观看者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,所以色彩感情具有一般的倾向性; 一、冷暖感。有引起兴奋的兴奋色,即积极的色彩;有具稳定作用的沉静色,即消极的色彩。前者包括红█、紫█、橙█、黄█、黄绿█等暖色,后者包括蓝绿█、蓝█、蓝紫█等冷色。 二、轻重感。淡黄和紫██、黄绿和紫蓝██相对立,前者都比后者感到轻;一般明度高的色比明度低的色轻。 三、华丽、朴素感。彩度越高越华丽,彩度越低越朴素。就如在皇家用色方面都更多的运用纯色为例。 四、软硬感。含有白、灰的色彩伴随着联想,看到色后各种观念和情绪将浮现出来。一般倾向表示如下: 红 热情、危险、革命 █ 橙 温和、嫉妒、嫌恶 █ 黄 光明、希望、活动 █ 绿 平和、安全、新鲜 █ 蓝 悠久、平静、理智 █ 紫 优雅、高贵、不安 █ 白 洁白、神圣、不吉 █ 灰 平凡、阴郁、恐怖 █ 黑 严肃、死亡、刚健 █ 由于联想被社会所固定化,所以使其就具备了象征性。上表右侧词义联想往往用左侧的色彩来象征。 但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普遍性的观点,具体的因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导致的色彩象征意义的差别如: 红色██ 东方:象征喜庆、生命、幸福 西方:表示圣餐和祭典、危险。深红色则意味着嫉妒、暴虐、粉红色则表示健康。 黄色██ 东方:象征崇高、光辉、壮丽 欧美:象征卑劣、绝望、是最下等的色;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死亡。 白色██ 中国:与丧事相关 欧美:表示喜庆。 所以在与外国友人接触时一定更要谨慎待之,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端。整体色调 根据画心的色调配色,从而形成整体色调。给人充满生气或稳健,冷清或温暖,寒冷等感觉,配色前要确定整体色调。整体色调是由参与配色色彩的色相,明度,彩度和面积关系决定的,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。 1 温暖与凉爽 用暖色系统——色相是温暖的:用冷色系统——色相是凉爽的。██ ██ 2 刺激与平静 以暖色和彩度高的色为主,给人以刺激感:以冷色和彩度低的色为主,则让人感到平静。██ ██ 3 轻快与庄重 以明度高的色为主则轻快;以明度低的色为主则暗且有庄重感。██ ██ 4 活泼与稳健 取对比的色相和明度高的色相则活泼;取类似,同一的色相和明度则稳健。██ ██ 5 热闹与冷清 色相数多热闹;色相数少则冷清。配色结构 全部参加配色的色可分为五类:主色、副色、强势色、透气色、平衡色。 主色为表达的对象,根据主题需要可任意选择。但这由于所占面积较大(一般占整体的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)。所以应该是既华丽有素雅的色。 副色是辅佐主色的的色,为要衬托主色,副色的色相应当从色相环上与主色距离在45-100度的范围内选择。更为具体的色相位置以及与主色的彩度和明度差别,都要依照定势(整体色调的选择)来定。面积约占四分之一左右。 强势色用来丰富主副色之间的关系。色相在主副色中间或偏靠其中一方,明度和彩度也依整体色调选择而定,面积约占五分之一左右。 透气色的任务是避免使画面发闷,靠近主色的中性色,彩度要很低,而明度的高低,面积的大小,都应依具体情况酌定。 平衡色要达到整体配色的心理平衡,色相应选择主色之心理补色的复色,明度和彩度依据具体情况而定,面积占十分之一左右。 以上为对整体裱件配色的学术理论性的定义与划分,而每个因数在这里都是不定的,需要通过对裱件颜色的分析,从而得来判定其中缺少什么类型的颜色,再进行正确实践性的配色。通过这种手段所装裱出来的作品,将会更和谐,更富于完美。 也许会有人质疑,是否会出现装裱配色中的大忌“喧宾夺主”呢?在这里我将做以下解释: 首先这套理论,目的在于更好的协调画面。再次它只是一个对于配色所总结的理论依据。最后这套理论完全是通过常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、具有很高的可行性。所以以上几点是无需担忧的。(形态构成透视篇) “透视”一词来自拉丁文“Prspicere”,意即“透而视之”。透视学的发生和发展,与绘画、建筑艺术实践有着密切关系,人们对透视原理的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1至5世纪;透视作为数学和几何学的一个独特分支,对其研究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,完成于18世纪中叶。 插图一 说明:本款式为二色装,运用二维透视使其具有极强地现代意识,构思奇特,给人以立体感、层次感,从视觉上酷似一本书在下扶托着书法,使书法作品更具飘逸挥洒之妙趣,神韵俱丰。(插图见附件) 插图二!本款式为册式装裱,运用视觉的透视做出一本翻开的线装书的体感图型,极具装饰效果,天头挖镶一支毛笔更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气息。(插图见附件) (此处论证需在powerpoint的格式下进行)意在运用透视学,丰富书画装裱形制的多样化。 但在修复古旧书画的时候,在对于以上学术的运用就应更为谨慎了,因为对于古旧书画来说它们已经上升到了珍贵文物的范畴了,所以在修复时应总结近两千年以来各个时期书画装裱款式的特点、为求再现古籍书画当年的真实原貌,在重装古旧书画的时候应以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来作为标准,尽可能尊重历史。也是为学者、研究人员在对其做研究时予以一个更适宜的平台。 正如之上所说,对于古旧书画的重装是应该尊重历史的,以严谨的态度对待。但对于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,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,再关注于日本现今的装裱发展。更让我们感到对于我们这个书画装裱艺术源头的发展迫在眉睫。纵观发展曲折的装裱历史,它具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,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。我们必须肯定前人所留下的宝贵经验遗产,但这不是一味的“抱沉守旧”。勿庸置疑,今天的装裱技艺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。但这些都不是我们“裹足不前”的理由,在传承的前提下,应该追求卓远的发展,这也是我们身上所背负的历史使命。而本文所提到的见解,只希望是装裱艺术前进道路上“抛砖引玉”的一块路石。还望各位前辈对其进行批复指证。 参考书目: 1. 冯鹏生《中国书画装裱技法》,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。2. 潘美娣《古籍修复与装幀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。3. 朱赛虹《古籍修复技艺》,文物出版社。4. 杨正旗《中国书画装裱大全》,山东美术出版社。5. 文金扬《绘画色彩学》,山东美术出版社。 6. 辛华泉《构成学》,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。7. 殷光宇《透视学》,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。 2005年4月17日 中国·长春 ADD: 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2077号吉林艺术学院 130012TEL:13504433747 E-mail:xiaoliao100200@163、com 附件一,由于电子邮件收发文件大小的局限性。此下只为制作课件的部分采片小样。仅供参考。
0 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