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装裱史 装裱术语及名词解释 装裱工具 中国装裱史(返回) 书画装裱,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,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它的产生与发展,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,传播人类精神文明,都起了特殊的作用。 我国最早的绘画、文字,大都给制在器物上,镌刻到石头、金属、兽骨以及竹木上,给收藏和传播带来了很大困难。当缣帛(后来的纸张)问世后,绘画技法才得以施展与提高,文字也由单一的实用发展成为书法艺术。缣帛的发明,无疑是推动书法、绘画艺术的发展,促使装裱工艺降生的重要物质条件。而丝织、造纸与书法、绘画的相互作用,又导致了装裱工艺的升华。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,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、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。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《人物御龙帛画》,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,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。后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,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,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我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的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、演变和发展,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。这是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、工艺遗产极其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,亟待我们加以整理、继承和发展。 (返回) 一、秦、汉时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出现 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,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。不久,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覆灭了。 在楚汉相争中那位斩白蛇而起的刘邦,终于建立了西汉政权。西汉隶书发展,立碑之风盛行,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,洋洋大观,灿若星辰。 秦汉绘画艺术是,包括壁画、漆画、画像砖、木板画、木筒画、帛画等。比前秦都有发展。在艺术表现上,力求抓大貌,大势上也能处理较大的场面,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象,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尚处在稚拙阶段,还缺乏深入精致的表达能力。 秦、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。用竹做的叫“简策”,用木做的叫“版牍”。 关于简的制作,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,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,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。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《论衡·量知篇》中写道“……竹生于山,木长于林,截竹为简,破以为牒,加笔墨之迹,乃成文字。”台湾刘向《别录》中说:“新竹有汗,善朽蠹,凡作简者,皆于火上炙干之……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,易书复不蠹,谓之杀青,亦曰汗简。”一根竹片叫做“简”,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单位,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。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,就叫做“策”,“策”字也可以写成“册”。据《说文解字》,“册”是象形字,像一长一短,中有二编之形。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,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。在当时,一篇文章就是一册,所以“篇”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。如《论语》二十篇,《孟子》七篇等。(返回)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,这叫做“笔”,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,这叫做“削”。简策使用的时期很长,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“册”字,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。它最盛行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。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,用它们来制作书籍,容易得多,便利了人们写作。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,起了重要的作用。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《五经》等书,就是写在简策上的。 但是,简策太重,一部书要人抬、肩扛、车拉,十分不便。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代简策的东西——帛。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。 前面,我们已对旧中国国时代的帛画做了介绍,这里专门对帛书进行介绍,从中会发现书画装裱艺术所走过的漫长历程,和它那不易被人发现的足迹。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。因帛也有缣、素等名称,所以古人也有称帛书为缣书、素书的。简策和帛书有时并称,例如在《墨子》中说:“书之竹帛,镂之金石,琢之盘孟。” 帛书与竹简并行使用,直到东汉时代。东汉末年董卓之乱,国家图书遭到破坏,军人把帛书拿来做车篷、提囊、口袋,可见当时已经为数不少。三国以后。纸逐渐通行,帛书渐少。帛书的普遍使用大约在旧中国国到三国之间,七八百年之久。(返回) 帛是丝织品,质地轻软。在织出的长匹上面写字,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随意剪裁,随意郐卷。比体积庞大、笨重的竹、木简要方便得多,实用得多了。 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:“大公为周立九府园法,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,长四丈为匹”可知古代的帽为二尺二寸宽。汉代仍沿袭古代制度。《流沙附简·二器物类》中记载:“任城国亢父缣一匹,幅广二尺二寸,长四丈……。”缣帛广二尺二寸,简书二尺四寸,把简书和帛书的卷轴陈列在书案上,形式是很直辖市的,当然一卷简书和一卷帛书相比,体积不同,卷内抄写的文字也不同。 帛书的形式发展到汉代,越来越考究了。那时有专门供写书用的缣帛,而且在上面还织有花纹、淡雅的图案,为书写方便还织有或画有红色或黑色的界行,人们称之谓“朱丝拦”、“乌丝拦”。 简书编简相间,中有缝隙,不适于用来抽图。帛书可以避免这种缺陷,很适用于绘图、制图,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略有记载。由此可见,帛书在当时极为流行。 帛书为使用方便,用竹策装在其首、尾,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,装在首尾的竹策、木板等,便成为最原始的“轴”。当人们打开帛书放在案几上时,查阅十分方便,若在装好的帛上著书、作画更为方便。从人们便于阅读、著书、绘画的实际需要出发,最初的书卷问世了,同时书画装裱的真正雏形,已经在帛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。 (返回) 据了解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,但币十分贵重,所以不易普遍使用。因此现在留下来的帛书不多。1934年长沙楚墓中发现一件,叫做“缯书”,四方形,文字共有900多个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大批帛书,共有十多种,约计20多万字,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。有《志子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易经》等著作。由此可见帛书的一般情况。 “经卷”历史上称为“经”,主要是指儒家经典,是经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。2000多年来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经典。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一直被遵称为“六经”或“五经”(《乐》经已经失传而不算在内),凡抄录“六经”、“五经”的卷被称为“经卷”。 原来的经卷是抄在帛上的(也称为帛书),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记载:耿昌《月行帛图》二百三十卷;兵书略有记载,《齐孙子》八十九篇图四卷,《吴孙子》八十二篇图九卷。这些可以卷舒的经卷、图册,为了保护和使用,都是用织物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,这些卷子是用绢、帛、布、粗麻等上浆,有装背之说。这便是最早的装卷。虽至今并无详细文字记载,但中国书画装裱已经形成。 (返回) 纸的发明:用帛代简,虽有许多优越之处,但却贵而难得,不易普遍使用。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易得,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,又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、绘画的材料。于是人类期待已久的纸,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,应运而生。 纸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创造的。纸的发明在我国文明史上,以至世界文明史上意义十分重大。 在我国古代,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,对纸的解释也不同。东汉许慎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《说文解字》中对丝织纤维所造的纸做了这样的解释:纸,絮一*也,“*”字下说“淌絮箦也”,“淌”字下说“水中去絮也”,“絮”是“敝绵也”。汉代所说的绵就是丝绵,所以絮就是不好的丝绵。“箦”是竹席子。把这些字的意义连起来看,纸就是在水中漂丝绵时,将丝绵在竹席上捶打,而留在席上的坏丝绵。这种粘在席上的坏丝绵往往干了以后成为一张薄片,把这种粘在席上的薄片加以利用,而成之为纸。 纸,古书上也有记载。《后汉书·蔡化传》说:“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,其用缣帛者谓之谓为纸,缣贵而简重,并不便人。伦乃造意,用树皮、麻头及破布、旧鱼网以为纸。元兴元年(公元105年)秦上之。帝善其能,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,故天下咸称蔡侯纸。”这段记载,对于采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发明时间、发明人可以说介绍的是非常明确清楚了。 纵观汉代是简、币、纸并存的时代,似以简、帛使用最普遍。三国以后纸的使用渐多,至晋最盛行,东晋以后纸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。纸的发明,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燕尾服,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。 (返回) 当时的纸是有黄檗汁染过的(黄檗,落叶乔木,木材坚硬,供作建筑材料等用,茎可制黄色染料,树皮可入药。又名黄柏),染过的纸颜色发黄,故称为黄纸。用黄檗汁浸染,是为了保护书籍,因为黄檗汗液中的化学万分可以使纸长年防蛀,这种方法又称为“入潢”。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黄檗保护书籍了。二世纪末叶刘熙所著《释名》内已说:“潢”是“染纸”,三世纪以后就很流行了。西晋荀勖整理汲冢竹简后,在《穆天子传》序中提到用黄纸代替竹简,指的就是这种纸。而五世纪的贾思勰著的《齐民要求》中有“入潢”一节。更加详细介绍用黄檗汁染纸的方法。 初期用纸写书的形式,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张粘成长卷,用捧作轴,粘于最后一幅纸上,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束,称为卷轴,所以这种制度就叫做卷轴制度。每张纸上要画上边拦和界行,以便于书写,因而也有乌丝拦、朱丝拦之称。每一纸卷用纸从二幅到几十幅不等,每幅纸又叫做想方设法或幅。为了保护纸卷,大约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,也有的盛之以囊。当时的书,是用毛笔濡墨进行书写的。这种连粘成的长卷,用捧作轴,用毛笔进行书画,和今天的横披、手卷又有何异,笔者认为,这就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开端。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装裱网 术语名词解释(返回) 立轴:亦称挂轴、挂幅、条幅、竖幅、条山、轴子;特别窄的有人称为“琴条”。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副字画还称“中堂”。竖式装。 一色装:画心由一种颜色的花绫、耿绢、锦绫等材料装饰。 二色装:画心由二种颜色的花绫等材料装饰,圈框或镶接或挖嵌。 三色装:画心由三种颜色的花绫材料装饰,圈框或镶接或挖嵌。 宋式装:亦称宣和装、罗汉装,其用料、用色均有具体要求,画心由米色绫隔水、古铜色绢圈、湖色绫天地头装饰。 诗堂装:画心上方镶接一块空白纸料,专用于题字赋诗。 半绫装:画心由绫圈框、纸天地头装饰。(返回) 纸镶绫边装:画心由一色纸料装饰,并在其左右各镶绫边。 绫镶绢边装:画心由绫天地头装饰,并在其左右各镶绢“通堂边” 集锦装:二幅以上小型画心,同由一块镶料装饰,或镶接或挖联。 锦眉装:画心上下镶压锦条。 间隔一色装:亦称隔断一色装,画心由一色绫料等装饰,天地头由纸或绫条间隔为两半。 框二色装:画心上下镶接绫隔水之后,左右镶与天地头相同质料的绫边。 屏条: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,排挂在一起。 通景屏:亦称集景屏、连屏、海鳗。几条或若干条尺寸相同、内容连贯的画或字,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,排挂在一起。(返回) 对联:由二条字数相等、内容相连,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。 卷轴:是由天头、隔水、引首、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。天头:古时称为“里”,绫质,多 为青湖色;隔水:古时有人称为“引首”或“玉池”,绫质,多为米黄等浅色;引首:亦称“迎首”纸质,或原白或染色,用于题字;尾子:亦称“拖尾”,古时称为“ 贉 ”纸质,或原白或染色,用于叙记题跋。 撞边卷:画心镶接隔水、引首、尾子之后,上下两边镶仿古皮纸边,并将其对折粘牢,再镶接天头。 转边卷:画心与引首挖嵌在染配好的绫或绢中,在镶接带小边的尾纸。 套边卷:画心按顺序镶接隔水、引首、尾子之后,上下两边粘包仿古色棉连纸条即“套边”,再接镶天头。(返回) 蝴蝶装:亦称蝶式,也有人称开板式。因翻动时两页翘起,似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,故名“蝴蝶式“。画心由一色镶料装饰,挖嵌在右页,左页为副页或挖嵌“对题”,自左向右翻阅,裱件规格需视画心情况确定。 推篷装:亦称推式。因由下向上翻动时,似折叠的车篷,因得名。画心由一色镶料装饰, 挖嵌在下半开,上半开或空白、或挖嵌“对题”,裱件规格需视画心情况确定。 经折装:四条画心同时由一张镶料挖嵌,并留半开空白页。然后,左右交替折呈五页相连状,称“两半开”。 平开册页:是一种不加任何饰料,直接由宣纸托合的简易装饰。 转边册页:其嵌身料为绢或绫,不是采用通常的套边,而是以转边的方法解决脱丝毛边,故称转边册页。 册面:既本册页的封面与封底。(返回)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装裱网 装裱工具(返回) 书画装裱的工具 (一)棕刷 亦称“糊刷”、“刷帚”、“排刷”。《装潢志》还将其分为:“棕软者谓之平分,棕硬者谓之糊槊,大小得中者谓之粘合,狭小者谓之寸金。”选用均匀的细棕榈丝绑扎,既富 弹性又有硬度,以板结、挺妥、不脱丝为优质。是书画装裱的主要工具之一。 规格 (江南地区)刷身高度12厘米左右,刷身宽12厘米左右,刷身厚1厘米左右,刷须长约2厘米。(京鲁地区)刷身高度16厘米左右,刷身宽13厘米左右,刷身厚2厘米左右,刷须长约3厘米。 专用的“浆刷”,要适当小一点,薄一些;刷身高10厘米左右,刷须长约1.5厘米。 京鲁地区的大棕刷,刷身高18厘米左右,刷身宽20厘米左右,刷身厚3厘米左右,刷须长约5厘米。 江南地区的“啄帚”,棕丝较粗硬;刷身厚1百米左右,刷肌长约2.5厘米。 刷身上端为直柄;亦有无柄者,其上端多为弧形。 用途 棕刷的使用范围甚广,托心、合纸、排活、上墙等工序,离开 它便不能达 到预期的效果。 浆刷,用于搭浆口,托绫、绢时刷浆以及抹转边浆等。 大棕刷用于推覆托纸;若托合纸张的宽度臂长所不及,则更 能显示其优越性。 “啄帚”用一覆背时, 剟砸背纸上显示出的横竖接缝及折条等凸面。 修整与保养 新棕刷使用之前,须经沸水(亦有用碱水)煮烫1至2小时,以去其浮色。并在磨石或石板上,将刷须来回磨擦,以利排刷。棕刷收经使用一段时间之后,方觉顺手。正如古人云:“新则硬涩,旧则脆脱,利用在不新不旧之间。” 棕刷用毕后,必须洗刷除净沾附在刷须及其它部位的纸屑、浆湖等杂物,垂挂晾干。不宜长时间浸泡在水中,否则,很容易腐烂。再次使用前,应以热毛巾擦洗刷须,使之柔软、清洁。也有人先用清水擦洗刷须,再持棕刷在墙面上来回刷动,以求刷须不硬涩。 棕刷应不定期地进行修整;其方法是,用剪刀或裁刀切割刷须,使之保持平齐。刷须磨损短秃时,可将刷身的棕绳拆开一、二道,剔出脱棕,理顺刷须。 使用方法 握持棕刷,应姆指在前,其余四指在后,手虎口压放到刷身上端。排刷时,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,均衡地运行;求灵活,忌死板。 使用大棕刷时,手应平稳、轻巧地推拉。刷须的两面应交替使用。 “啄帚”要求握的稳、用的活,垂直地 剟砸。 若以棕刷潲水,不要只握住刷柄,应连同刷身一起抓牢,否则,用不多久,刷柄处便会残断。 (二)排笔(返回) 选用优质羊毛制成,以毛长、弹性好为上等原料。以笔管串制联结牢固,笔头齐整,笔根与笔管接粘密实,且不脱毛为优质工艺。是书画装裱的主要工具之一。 规格 因地区不同,笔头有大小之分,笔管有粗细之别。常用的为20或24管支。竹管高10厘米左右,直径1厘米左右,毛长7厘米左右。 用途 排笔的使用范围甚广,凡需浆水的工序,如:托心、托背纸、托镶料吧及染色等均离不开它。还可当作润水笔。 修整与保养 新排笔使用之前,应进行笔毛加固,其方法是,直接向笔根内注射稀释的粘合剂。另外,也可以将两条细竹片,夹到笔根的两侧,用丝弦扎紧,并涂生漆。经过加固的排笔,必须待粘合剂凝固之后,方可使用。 排笔用毕后,应立即洗净浆糊或颜色,甩掉水分,顺理笔毛垂晾干。不宜长时间浸泡在浆水中,了悄宜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。否则,前者容易造成笔毛沤烂,后者则因急剧地收缩,而使笔管开裂,造成笔毛脱落。 若笔毛所含浆水冲洗不净,晾干后即会变硬;再次使用时,应先在水中浸软,不可强行将其压折。 排笔收存时,须放置樟脑精等药物,避免虫蛀。 使用方法 右手握在排笔的中后部,拇指在前,其余四指在后,手虎口贴放到竹管上端。运笔时,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,均衡地刷行;求灵活,忌死板。 排笔运行时,只将笔毛的2/3接角纸或绫、绢等。笔毛应保持整齐,出现开叉随即顺理。 装裱材料 最新装裱方法与装裱机械 随着社会发展各式各样的装裱方法不断涌出,如张氏快速装裱法等。在此不一一例举。 其特点:装裱速度快、性能优越。从而大大减少了装裱时间。通过多位装裱家的实验完全符合装裱要求。在此特向各位推荐。(返回) 装裱机械:连喜牌装裱机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装裱网
0 评论:
发表评论